大渡口:打造公園城市點亮多彩生活
原標題:大渡口:打造公園城市 點亮多彩生活
大渡口:打造公園城市 點亮多彩生活
陽春時節,草長鶯飛,大渡口公園里春色滿園。
“我是看了央視‘小春晚’后慕名而來的。”家住渝北區的彭女士說,她要把這里的盎然春意用相機記錄下來,發到朋友圈與親朋好友分享。
2022年春節,大渡口區作為全國4個分會場之一,首次登上中央電視臺“小春晚”《生龍活虎迎春來》。憑借其豐富的民俗文化、優質的宜居生態和獨特的藝術灣區魅力,吸引大批游客前來“打卡”。
近年來,大渡口區搶抓重慶六張“城市新名片”之一的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布局機遇,突出生態優勢,厚植人文內涵,強化產業導向,加快建設“公園大渡口、多彩藝術灣”,推動昔日“工業銹帶”變身如今“人文秀帶”。

堅持綠色發展 新理念引領城市轉型
“前不久我剛在大渡口買了房,一家人準備搬回來住。”劉遠是土生土長的大渡口區人,他回憶,重慶鋼鐵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搬離前,大渡口區就是一個“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”的老工業區,空氣質量很不好。
為家人的健康著想,20年前,劉遠決定搬家。“直到去年初,我回大渡口辦事,才發現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劉遠說,現在的大渡口區,公園隨處可見,街頭綠地星羅棋布,空氣清新,鳥語花香。
“建設‘公園大渡口、多彩藝術灣’,生態是基礎。”大渡口區相關負責人坦言,重鋼搬遷前,大渡口區是一座典型的鋼城、灰城,城市生態環境差,空氣質量連續多年排在中心城區末尾,并且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、發展質量效益不高。
面對這一系列生態發展難題,大渡口區努力克服重鋼環保搬遷帶來的影響,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走上“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”的轉型之路。
近年來,大渡口區堅持生態立區,從城市品質提升著手,按照“園在城中、城在園中”思路,對城市公園、街頭游園、社區綠園、鄉村田園、森林樂園等實施提檔升級,精心做好山清、水秀、林綠、花香、景美五篇“文章”,推動城市空間和公園形態有機融合,打造推窗見綠、出門見園、行路見景的公園城市。
同時,大渡口區深入實施“五大環保”行動,營造碧水藍天凈土的優美環境,實施“兩江四岸”治理提升、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等工程,堅持綠色低碳理念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。
理念變化引領城市變革。如今,大渡口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4.29平方米,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4.2%,藍天、綠地、水清、空氣清新,切實增強了轄區人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建設公園城市 打造高品質宜居生活
“雙山公園、白居寺公園、義渡公園、心湖公園、美德公園……別人‘報菜名’,我就教外孫‘報公園名’。”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錦城社區居民張曉渝說,全區就是一座公園城市,老百姓閑暇時可以到各個公園跳舞、跑步、健身,生活豐富多彩。
“公園城市是大渡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、多彩生活的期盼。”大渡口區相關負責人說,近年來,該區堅持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,讓公園城市成為對外名片,讓公園生活成為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慣。
建設公園城市,大渡口區有底子。數據顯示,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區新建改建城市公園35個,城市綠化面積達200萬平方米,建成區綠化率突破46%,各項指標都位列全市前列。
作為“遛娃”寶地,大渡口公園里不僅有湖有樹,景色宜人,還有很多兒童游樂設施。此外,公園旁邊就有大型商場,可以停車、吃飯,觀光游覽非常方便。
“在我們看來,公園城市不是‘公園+城市’的簡單疊加。”該負責人解釋說,公園不僅僅是市政設施、園林空間的概念,還需要鏈接市民生活,讓生產、生活、生態在公園里實現“三生融合”。
當下,大渡口區正圍繞“園在城中、城在園中”目標,全面鋪開公園城市建設格局,編制綠地系統和公園城市建設規劃方案。目前,全區已完成大渡口公園改造二期、葛老溪濱江公園建設和心湖公園、義渡公園、美德公園整治提升工程;謀劃推動釣魚嘴生態公園、伏牛溪片區綠地建設,啟動白居寺公園、雙山公園改造;完成中順大道配套綠化建設,實施大濱路綠化品質提升,確保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%,全域公園城市基本建成,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。
弘揚長江文化 做靚藝術灣區新名片
“熱情在這里激蕩,音樂翻起滾滾熱浪。”兩屆草莓音樂節期間,上萬歌迷齊聚大渡口區,與歌手們一起合唱、搖擺,感受長江文化藝術灣區的魅力。
長江文化藝術灣區既是重慶對外呈現“山水之城、美麗之地”的重要窗口,也是大渡口區實現區域發展轉重點、產業轉方向、城市轉功能的重要戰場。
近年來,大渡口區搶抓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以及重慶市委、市政府關于南部人文之城、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建設總體部署的時代機遇,以釣魚嘴音樂半島建設為重中之重,加速推動一個個重點項目落地:釣魚嘴音樂半島正在加快建設長江音樂廳、長江音樂學院等六大功能設施;伏牛溪片區正在加快推動高水準專業網球賽事場館、國際乒羽賽事中心、全民健身中心建設;茄子溪片區正在重點建設茄子溪長江音悅港,建成全球知名藝術生活示范區……
“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構建豐富多彩的藝術灣區產業體系,實現‘藝術產業化、產業藝術化’。”大渡口區相關負責人說,為此,全區突出音樂產業主導地位,聚焦音樂演藝、數字音樂、音樂教育、版權經紀等領域,促進“音樂+”產業集聚,創建國家級音樂產業基地。
同時,培育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,聚焦工業設計、文化傳媒、影視動漫等領域,促進“文創+”產業集聚,大渡口區正努力創建國家級文創園區。
此外,大渡口區努力推動體育產業集聚發展,以體育賽事、體育培訓、體育產品為重點,完善“體育+”產業生態,建設中國小球運動人才與產業服務高地、創新潮玩文體消費目的地、美麗山水運動休閑“打卡”地。
作為市政府規劃的60條重點特色山城步道之一,不久前,重鋼崖線山城步道榮獲2022年巴黎設計獎國際環境藝術類別金獎,吸引許多市民前往“打卡”拍照。
為讓藝術灣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,大渡口區啟動了“兩江四岸”治理提升大濱路葛老溪段建設。同時,該區精雕細刻34公里長江岸線,依托崖線山城步道、濱江步道,串聯文化藝術設施、濱江人文景觀,讓人們在休閑漫步中陶冶情操、啟迪思想、溫潤心靈。
當前,“公園大渡口”正成為城市轉型發展新范式,“多彩藝術灣”正成為長江上游新地標,大渡口區正成為近悅遠來、令人向往的魅力之城。



